宜兴市残疾人联合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无锡市法律政策
无锡市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十五”试点工作方案
浏览次数:发布时间:2012-12-20

一、背景

我国有 877万视力残疾人,我市有近2.8万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是他们实现独立行动,参与社会生活的先决条件,然而,绝大多数视力残疾人缺乏定向行走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指导,受自身视功能障碍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活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致使他们难以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成为生活最困难的群体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积极推行,视力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日益迫切。为探索我国城市可推广的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工作方法、内容和途径,中国残联确定在全国5个城市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试点工作。我市作为5个试点城市之一,为了做好试点工作,进一步探索我市城乡可推广的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工作方法、内容和途径,依据《康复训练与服务 “ 十五 ” 实施方案》、全康办《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 “ 十五 ” 试点工作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方案。本方案中的盲人泛指有定向行走训练服务需求的视力残疾人。
二、目标
“十五”期间,在宜兴市、崇安区进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试点工作,实现以下目标:
1、探索城乡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的工作模式。
2、总结城乡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的内容和方法。
3、试点市(县)、区盲人普遍得到定向行走训练服务。
三、主要措施
1、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
(1)组织管理网络
——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协调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加强督导检查,探索总结工作模式。
——试点市(县)、区人民政府将试点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规划,融入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相关部门业务范畴,明确部门职责,实行目标管理,完成试点工作各项任务。
(2)技术指导网络
试点市(县)、区要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成立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技术指导组,并结合实际,确定一所具有指导能力的机构作为技术指导中心,配合做好摸底调查、人员培训、知识普及、服务指导、社会宣传、实用课题研究等工作,探索总结训练服务内容和方法。
(3)训练服务网络
充分发挥盲人协会、盲校、盲人较集中单位、残疾人康复中心、医院眼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志愿者组织等机构、设施、人员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并形成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网络,使盲人就地就便得到训练服务。
2、调查摸底
——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负责本市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资源调查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了解和掌握全市可利用的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资源。
——试点市(县)、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培训并组织调查人员,深入盲人较集中的单位和盲人家庭,掌握他们在定向行走方面的困难和需求,对需要定向行走训练服务的盲人建档立卡。
3、培训人员
遵循实用性原则,采取逐级培训的方式开展培训工作,使管理人员掌握工作的要求和方法,以胜任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检查评估;使业务人员掌握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具有直接指导和帮助盲人开展训练的能力;使盲人亲友、邻里和同事了解盲人身心特点和定向行走的实用方法,帮助盲人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4、提供训练服务
依托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网络,向盲人提供独立训练、随行指导、导盲用具配用、心理咨询、知识普及和转介等服务,帮助盲人消除行走恐惧心理,实现安全、有效、自然、独立地行走。
5、做好社会宣传
市残联及试点市(县)、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墙报等媒体,采取举办知识讲座、康复咨询活动、专题节目等形式,做好社会宣传和知识普及工作,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盲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经费
1、中央经费:中央财政下拨的试点工作经费,主要用于试点工作的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培训人员、普及知识、检查评估和工作模式研究等。
2、地方经费:试点省、市、区政府按不低于中央经费标准分别给予匹配,用于组织协调、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培训人员、检查评估、普及知识、社会宣传、贫困盲人训练补助和训练人员工作补贴等
3、社会筹集:动员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普及知识、亲友培训、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技术指导中心和基层训练服务机构建设、贫困盲人训练补助等。
五、 统计、检查
1、检查
——2003年第四季度进行中期检查评估,初步总结工作内容、方法和模式,针对问题研究解决办法。
——2005年组织考核验收,进行试点工作总结。
2、统计
按照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工作统计的要求,上报统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