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宜兴市宜城荆邑大桥下的月亮湾广场上,集结了18名特殊的跑者,他们两两成组,立于塑胶跑道。“预备一一跑!”随着一声指令,站在首位的卢超漪与搭档率先迈步,其余8组跑者依次跟进,整齐的脚步声在氿畔奏响生命强音。
与普通户外跑者不同,他们中一半是视障残疾人。为了保证跑步安全,每位视障残疾人身边,都有一名志愿者进行陪跑,跑步过程中,视障残疾人与陪跑志愿者通过一根30厘米左右的绳子连接在一起。这支特殊的跑团,自2024年8月成立以来,已发展成拥有30多位视障跑者和陪跑志愿者的温暖大家庭。“我们固定在周六跑步,让大家勇敢走出家门,与社会建立起连接,真切感受到身边的温暖。”看着跑团日益壮大,发起者卢超漪的话语中满是欣慰与感慨。
38岁的卢超漪,是一名视障按摩师。曾经,他和同龄人一样,体能优越、兴趣广泛,对世界充满好奇与热爱。然而,读初三那年,他的人生轨迹发生突变,曾经绚丽多彩的世界逐渐暗淡,医生给出的视网膜色素变性诊断,仿若晴天霹雳,让卢超漪和家人痛苦不已。母亲陪着卢超漪四处就医,但每次都是满怀希望而去,满心失望而归。他的视力急剧下降,直至完全看不见,但黑暗并未吞噬这个少年的斗志,凭借顽强的毅力,他先后取得盲人按摩初、中、高级职称证书,还勇敢创业,开办盲人推拿店,事业上的成功,让他更渴望参与丰富的社会活动,像同龄人一样,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17年夏天,当时,市残联选拔残疾人运动员参加无锡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残疾人部比赛,身体条件出色的卢超漪,被选拔为4x100米接力赛跑的运动员。由此,他开启了一个多月的赛前专业训练。“从没想过盲人也能当运动员。”卢超漪回忆说,与他搭档的陪跑是位聋哑人,特殊的组合让训练充满挑战。两人步速不一致,导致摆臂节奏混乱不堪,卢超漪因看不见,身体紧绷,动作僵硬;而身为聋哑人的陪跑,也无法通过语言及时沟通,只能依靠绳索向卢超漪传递信号。40℃的高温天气,更如凶猛的“拦路虎”。面对每天6小时的高强度训练,汗水一次又一次浸透衣衫,他们选择坚持。为了培养默契,他们从最基础的绳索使用开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卢超漪全神贯注,仔细感受着绳索传来的每一个细微震动;陪跑也耐心引导,不断调整节奏。从最初需要陪跑频繁用绳索提醒“调整速度”,到后来能敏锐地通过绳索细微的颤动感知方向变化;从小心翼翼地小步试探,到鼓起勇气大步冲刺,卢超漪在无数次的碰撞与磨合中,终于找到了与陪跑同频的速度和动作。这种用汗水浇灌的默契,最终让他和队友们在当年8月举办的无锡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残疾人部比赛中,一举摘得4x100米接力赛跑冠军,创造了我市在该项目的历史最好成绩。
赛场上的成绩,让卢超漪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愈发高涨,也萌生出在非赛期常态化进行体育运动的想法。去年,他偶然从朋友那得知无锡有专属于视障者的“黑暗跑团”后,便积极牵线,组建了“黑暗跑团”宜兴站。“视障群体受客观条件限制,很难走出家门。跑团就像一个温暖的社交组织,能让更多和我一样的人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卢超漪满怀憧憬地说。在他的带头和组织下,跑团的视障跑者越来越多,大家一同用脚步丈量希望,跑出自信人生。
去年11月的第七届陶都乐跑活动中,卢超漪首次完成10公里的赛程;今年宜兴市第十八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能量跑暨第八届陶都乐跑活动中,他带领10位视障跑者完成5公里跑程….…“我想用自己的一次次突破,告诉身边的视障朋友,大门外的世界无比美好,值得我们勇敢去探索。”卢超漪说。
(宜兴日报 余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