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兴市残联结合残疾人自身特点,依托宜兴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探索出了一条文创、非遗助力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的新路子,带领各镇(街道)残疾人之家通过培训+文创+项目的新模式,真正帮助广大村镇残疾人实现就近就地灵活就业。
2023年12月,屺亭街道“咫尺青绿·共建共享”花语共融社区融合项目发布,2024年,屺亭街道东郊社区拓展了“花语工坊”项目,手工制作各类编织工艺品,按照一物一价,按件结算,大大增加了残疾人的收入,以“非遗+文创”为翼,为残疾人开启了希望之门,在家门口筑起就业的温暖港湾。
身残志坚,巧手编织美好生活。71岁的张法大是东郊二期居民,因小儿麻痹造成肢体三级残疾,24年初参加花语共融项目,随后他的妻子鲁杏娟也一同加入了手工编织项目。通过参加工坊的学习培训,两人的手工编织技术明显提升,同时在工坊的宣传帮助下,两人制作的拖鞋类编织产品供不应求,收入得到改善。
“刚参加工坊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那些编织的手法一开始怎么都学不会,急得我直掉眼泪。但是老师很耐心,一点点教我们。”鲁杏娟感激地向我们介绍。
“我们自己也是不停地练,别人练一遍,我们就练十遍。慢慢地,手也越来越巧了,针法也越来越熟练。”张法大补充道。
对于鲁杏娟来说,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是一件意外之喜,收入提升之后 ,让她生活更有盼头。“希望工坊能越来越好,能教我们更多的手艺,让我们能做更多的东西去卖。也希望有更多像我们这样的残疾人能来这里,找到生活的希望。”
工坊里,像张法大夫妻这样的残疾人朋友还有很多。他们制作的编织品花样百出,有五彩斑斓的编织花篮、憨态可掬的毛线玩偶、精致实用的家居饰品等。这些作品借助社区电商平台和爱心义卖活动,走进了千家万户,化为他们手中实实在在的收入,更化作他们心中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暖心指引,共筑希望桥梁。为了提升残疾人的编织技艺,东郊社区残疾人之家积极组织专业培训,邀请专业老师,从基础的编织手法到复杂的图案设计,一一悉心传授。同时,在原材料的把控上,也是精挑细选,只为确保每一件成品都能以高品质呈现。
与其它残疾人工坊不同,在志愿者等社会爱心力量的参与下,“花语工坊”的产品实现了按需定制。“花语工坊”里不仅有大众款产品,还有高端文创产品,能够满足市场不同需求。比如和宜兴市文化馆联手打造的文创产品“骑嘚嘚”,融入了非遗悲鸿马灯形象的编织玩偶,销路很好。
如今,“花语工坊”的产品已经成为了夜市摊点、市级集市、爱心义卖上的热销产品,有意愿参与“花语工坊”的残疾人也在陆续增加。在宜兴市残联的指导下,屺亭街道东郊社区将联动更多资源,惠及更多残疾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