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残疾人联合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芳桥街道罗义菊夫妇:残疾家庭摘掉“贫困帽”
浏览次数:发布时间:2016-07-27

 

捆扎蔬菜、搬运上车……7月22日凌晨4点刚过,罗义菊就和丈夫蒋群华一道,摸着黑忙碌起来。下肢均有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夫妻俩,尽管完成每一个动作都略显吃力,但干起活来却井然有序。起早贪黑为生计的日子固然辛苦,但幸福感却始终洋溢在夫妻俩的脸上。罗义菊说:“这些年,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们一家走上了创业之路,靠着勤劳的双手脱掉了‘贫困帽’。这样的幸福,来得太突然。”

几年前,“幸福”这个词,确实和这个居住在芳桥街道屺山村的家庭不搭边。罗义菊今年45岁,因小儿麻痹落下下肢残疾,丈夫蒋群华比她年长8岁,同样是一名残疾人。更为不幸的是,儿子出生后又因意外导致智力残疾。行动受限的一家人,只能靠着5亩承包田勉强维持生计。尽管收入微薄,但一家人始终勤勤恳恳。

“家里遭遇的不幸,曾一度让我心灰意冷。是街道残联在我处于人生的低谷时,不断地给我鼓励,让我认识到尽管自己下肢有残疾,但还有健全的双手,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只有小学文化的罗义菊,说起话来虽不那么连贯,但眼神总是特别坚定。五年前,她找到了街道残联,表达了想扩大原有承包田规模、种植蔬菜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残联的大力支持。从那时起,街道残联与屺山村村委会进行了多次沟通,在各方的努力下,罗义菊流转到了30亩农田。有了创业的基础设施,加上政府部门的鼓励,罗义菊的创业之路顺利启程。2012年,义菊蔬果种植养殖基地正式建立。

但罗义菊毕竟是一名残疾人,尽管有丈夫打下手,可因信息闭塞、技术欠缺等,制约着基地的发展。对此,芳桥街道残联的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三番五次到基地了解情况,并想方设法提供各方面的帮扶。每隔一段时间,街道残联就会请来当地农服中心的技术人员,为罗义菊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技能培训。考虑到种植的百合需要冷冻保存,残联又帮忙联系购买保鲜冷库,并与当地供电部门衔接用电事宜。与此同时,市残联也积极引导罗义菊改变以往小打小闹的种植模式,致力于规模化种植蔬菜和百合,并尽可能地在各方面予以帮扶。近几年来,市残联每年都会给予该基地几万元的扶持金,并帮助其扩大对外宣传,提高知名度,从而增加产品销量。

在相关部门的帮扶下,罗义菊的基地逐渐步入正轨,他们一家的全部精力都扑在了基地上。为了赶早市的生意,这几年来,罗义菊每天都是凌晨起床,然后骑着电动三轮车,将蔬菜运到和桥镇的菜场售卖。直至全部售罄,她再回到基地,和丈夫一起忙地上的农活。周而复始的工作虽然辛苦,但罗义菊一家开始尝到生活的甜头。最近几年来,经济收入开始稳定,有时一天的收入就能达到上千元,全家彻底摆脱了贫困。

聊起这些年家里发生的变化,罗义菊一个劲地感谢着社会各界的帮助。同时,她也通过实际行动回报着社会。每当她了解到附近的残疾人工作无着落,罗义菊就请他们来基地帮忙。“只要是到基地做零工的,想来随时可以来,找到其他工作了也可以随时走,来一天我就给他们结一天的工钱。”罗义菊说,还有一些残疾朋友来基地上学习、交流的,她也总是毫无保留地介绍经验,帮助残疾朋友。

过去的五年,罗义菊夫妇通过勤劳创业,摘掉了“贫困帽”,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她说,这条幸福大道,是好心人共同为她铺就的,尤其是残联在扶持创业过程中提供的种种贴心服务,让她感激不尽。说起未来最大的心愿,罗义菊表示,希望家人能够健康平安,过着平凡的幸福生活。

(宜兴日报社  张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