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的还不够……”遒劲有力的字迹从笔尖到纸上灵活地舒展开来。虽寥寥数字却涵盖了写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钱琦一直以来用这样的表现方式——刻刀,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属于他的异彩纷呈的世界。带着一份信念,一份执着,刻出了不朽的人生。
钱琦,今年32岁,出生在阳羡茶场一个普通家庭,父母亲都是普通职工。虽然家庭收入不高,但一家四口过得有滋有味。然而上天却和这个幸福的家庭开了个玩笑。钱琦6岁那年,灾难降临到这个家庭。一次意外的摔跤,导致一个天真聪明的孩子从此只能沉浸在无声的世界里。怀着些许希望,他的父母亲到处为他求医,但最终无济于事,这次意外使他成了一名听力残疾人。1989年,已是9岁的钱琦,进入无锡市聋哑学校就读,5年后转入宜兴市特殊教育学校,度过了人生之中的10年学习时光。
1997年,他拜著名画家曹济民为师,研习人物画,1998年初中毕业后,凭借对书画的热爱,他进入蜀古紫砂工艺厂学习陶刻,从事大型壁画设计,为陶刻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之后慢慢地他把陶刻创作的载体转移到了花瓶,茶壶。虽然在探索陶刻这条路上布满荆棘,但是听不到声音并没有打垮他,反而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帮助他度过了一道又一道坎儿。有段时间,他总感觉在陶刻技艺上遭遇了瓶颈,自己的学历太低了,加上与人沟通不方便,这些都对提高书画水平和陶刻技艺不利,所以他坚定了自己再学习、再深造的决心。2012年,他到南京师范大学大专班学习,毕业后又报名参加了江南大学的本科班,他还经常向大师名师讨教陶刻技艺。2014年,在市残联的积极协调下,通过爱德陶艺社的良好平台,他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鲍志强结对,得到了大师的悉心指导,同时还经常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鸣家中虚心学习请教。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他不断提升艺术修养,陶刻技艺突飞猛进。
2005年,他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琦品斋。面积60平方米。现在,钱琦已经是一名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了。他具备很强的抓型能力,所刻人物刀法娴熟,线条起止干净利落。虽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但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却入木三分。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了宜兴陶刻界的青年翘楚。如今的他,事业有成还不忘社会给予他的帮助,怀着感恩之心陆续带了7个残疾人徒弟,尽心地教授陶刻技艺,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回馈社会。现在已有3个徒弟也开了工作室,自食其力。除了收残疾人做徒弟之外,他还主动加入到助残志愿者行列,与志愿者们一起到特困残疾人家庭进行走访慰问,出钱出力,奉献爱心。
追求艺术的道路永无止境,钱琦在多年的艰辛跋涉中,砥砺奋进,徜徉艺海,取得了丰硕成果。《相思图》获无锡市首届残疾人工艺美术展三等奖;《陆羽品茶》获第二届无锡市残疾人工艺美术作品展三等奖;《虎》获第二届无锡市残疾人工艺美术作品二等奖。2009年,在“同在蓝天下”宜兴市残疾人艺术节才艺作品展中获陶刻类一等奖,被宜兴市人民政府授予“宜兴市自强创业之星”称号。2012年,在宜兴市首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获第二名,并获“宜兴市技术能手”称号。2013年,作品《至圣壶》在宜兴市首届“曼生杯”陶刻大赛中获二等奖;作品《山水鱼尾瓶》在首届宜兴市“陶乐人生”残疾人陶艺展评中获一等奖。2014年,作品《初春》获宜兴市“陶乐人生”紫砂精品展评一等奖。2015年,作品《至圣先师》获第二届宜兴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陶刻项目一等奖;作品《观音石》获“曼生杯”陶刻大赛三等奖;作品《林泉高致》获“宁朗杯”紫砂陶刻大赛银奖。
一个动人天籁的创作者,一个艺术真谛的传达者,一个心存大爱的慈善践行者,一路走来,责任、压力、艰辛始终与他相伴而行,因为心存信念,他的人生才会“此时无声胜有声”。
(向亚蓉 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