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残疾人联合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心生坚强 与“孤独”较劲——"一样的天使别样的童年"系列报道之二
浏览次数:发布时间:2016-06-13

摸粽子、剥粽子、数粽子...6月3日上午9点,市博爱家园儿童成长中心的40余位孤独症患儿,正在专职老师周雨凝的引导下,开展着一项项主题教学活动。随着端午节的临近,更多的端午元素融入该中心的日常教学和康复训练中。这些在平常人眼中看似极其简单的操作,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困难却超乎想象。

孤独症儿童常常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在社会交往、语言表达、情绪控制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就像天上的星星,遥远而孤独地闪烁着光芒。2012年,市博爱家园儿童成长中心创办,走进这里的孤独症儿童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坚强地与内心的“孤独”较着劲,尝试融入正常的生活。

博爱家园儿童成长中心像是一个特殊的幼儿园,大部分陈设与普通幼儿园相同,上课时间安排也是从上午8点至下午4点。今年7岁的彤彤,已经在该中心待了三年,发生的点滴变化都反映在了他的言行上。彤彤4岁的时候,不仅行为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也很欠缺。经诊断,他患有孤独症。在彤彤刚进入该中心时,和其他孤独症患儿一样,根本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一生气就会乱蹦乱叫。“孤独症儿童不擅长与人交流,即使有心互动,表现形式也异于常人”。周雨凝对每一位患儿总有足够多的耐心和笑容。从那时起,她就为彤彤量身定制了课程,并用“玩耍”的形式反复训练其肢体运动、情绪控制等能力,提高认知水平。让人欣喜的是,彤彤在这三年里,呈现出来的不再是喜怒无常,而是变得能自己控制情绪。“现在,当我授课时,彤彤已经能够安静地聆听。即使有时控制不住,他也会用手捂住嘴,然后一边向我举手,一边用丰富的眼神看着我。”周雨凝说,彤彤每一个遵守“规矩”的动作都看似十分煎熬,自己也能感受到孩子们内心的那份坚强。

对于每一个孤独症儿童来说,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孩子的毅力、家长和老师的耐心以及科学的指引方法。周雨凝说,一般情况下,孤独症儿童的视觉能力优于其听觉能力,目前中心引用的“彩虹模式”教学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视觉上的提示。“当把布置的任务以列表的形式清晰呈现在这些孩子面前时,他们会更好地去执行。”圆圆是一名孤独症患儿,但她并没有因为先天的缺陷而自暴自弃,而是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和教学。“比如,在康复科上,我会向她示范把一个盒子剪成一块块,然后再按次序放入收纳盒。最关键的是,我会尝试各种方法,让她把注意力集中在我的每一个动作。”周雨凝说,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圆圆已经做了上百遍,每一次尝试都会有进步。同时,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圆圆在其他方面的“天赋”也表现了出来。在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时,圆圆就对背诵《道德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能背出两个章节的内容。“在这些不幸的孩子身上,我看到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和付出。尤其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不再是单纯地宣泄情感,而是通过反复尝试达到目标,并向大家展示成果。”周雨凝说,如今,每当圆圆熟练地背诵古诗词,甚至模仿老师的教学过程,呈现在她脸上的笑容是一种满足,更是一种坚强的体现。

四年来,已经有6位孤独症儿童在博爱家园儿童成长中心接受康复训练和教育后,走进了普通幼儿园和学校。每当这些“星星的孩子”和中心老师挥手告别时,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对于老师而言,是他们点亮这些孩子通往外界的“灯”,教会他们生活技能,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对于孩子而言,懵懂的内心已埋下了希望的种子。也许他们这辈子都无法弥补天生的缺陷,但从小学会的那份坚强和坚持,会让他们坦然面对今后的人生。

(宜兴日报社  张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