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渚镇芙蓉村玉山组与蒿山林场交界处,有个叫石罗墩的自然小村,1956年2月,潘小明就出生在这个群山环抱、世外桃源般的小村落里。1960年,疾病降临到这个4岁小孩身上,左下肢落下了永久残疾,从此这个农村小男孩再也不能像同龄儿童一样嬉笑玩耍,勉强读了几年小学后踏上了社会。
难道这一生就从要低人一头,碌碌无为走完?不,绝不!二十岁的潘小明,心里暗暗发誓,绝不向命运低头。虽然由于腿部残疾不能像同龄人一样下田地干农活,但是有一双手,照样可以养活自己。他便外出拜师学徒,学起做皮匠修鞋的手艺活。寒来暑往,无论刮风下雨,清晨傍晚,人们都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身高不到1米70的潘小明挑着一副担子,一步一晃艰难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有一年冬季,大雪封山,每走几步就有跌倒的危险,顽强的他,跌倒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雪,依然奋力前行。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潘小明实现了自食其力。
改革开放以来,他所在的玉山因地取材办起了矿山石子厂,走南闯北的潘小明,敏锐地发觉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很大,瞄准了机会,他自告奋勇,放下皮匠担子,一脚踏上了为村办厂跑石子的业务。在市场竞争中,他本着长年养成的坚韧精神,真心待人,诚信经营,不断积累人脉关系和客户资源,逐渐在上海南京等地方立住了脚,为集体经济壮大出力。
转眼到了九十年代,散落在铜官山麓芙蓉寺周边珍珠般的太湖石,吸引了众人的眼光。太湖石是婉约奇趣的假山,尤其是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里的代表性建筑物件,是江南一带文人墨客的最爱之一,很多大型企业也慕名前来寻找。面对这一新的商机,他毅然决定二次创业,把主攻方向转移到太湖假山石的经营上。在老104国道转山头路边市场,他带着妻儿在路边安营扎寨,是早期的一批经营户。市场潮起潮落,由于本地太湖石资源逐步消耗殆尽,他为满足客户需求,不惜远至云南贵州等地发掘奇珍异石。进入新世纪,市政府为了让104国道避开城区而扩建改道,他积极响应配合政府决策,将经营场所搬往伏东一带,再次从头开始创业。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号角的吹响,宜南山区发展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农家乐乡村游兴起,芙蓉村委确立起建设新农村的鲜明特色,建设了玉山文化广场供村民健身娱乐,又根据地理上南距宜兴林场清水潭近,善林公路穿境而过的有利条件,决定将村东的石罗墩自然组作为一盘棋整体连片开发,建设成一个陶渊明笔下安静祥和的世外桃源,吸引城里人前来观光游览。村委领导积极鼓励他回村建设农家乐,潘小明看准了就干,年近60的他开始了人生的第三次创业,他请来芜湖设计院设计师规划设计,投资近600万创办起竹溪人家,北依山东傍水,三层的主体建筑融合中外特色元素,集法式的浪漫和江南徽派的静怡,一楼设餐厅,二楼设床位,集休闲食宿于一体,和附近村民的石林山庄,石罗墩山庄一起初具规模,相映成趣,成了城里人休闲娱乐的新颖景点。
他发家不忘村民,低调做人的同时热心集体公益事业。村里修黑色化村道、建文化广场、成立老年协会等等他都出钱出力。村民的诉求他踊跃响应,捐现金捐立式空调,捐假山石,折合金额10多万。作为一个残疾人,在创业大潮中,他风雨兼程,屹立潮头,成为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时代先锋。
(张渚镇残联 史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