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您好!我是您不认识的一位朋友。我姓王……”上个月罗先生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几句问候,罗先生就感到遇上了知音,相同的经历和遭遇,让他们之间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他俩用宜城街道居家助残服务中心为他们配发的手机通话,一聊就是二十多分钟。
故事还要从这次宜城街道居家助残服务中,对重度肢体残疾人家庭走访说起。家住宜城街道谈家干社区的二级肢体残疾人王先生,今年五十开外年纪。当年王先生从部队转业后,在一家大型染织厂工作。三十年前的一次工作中,一匹布从高处落下来,把他的腰部以下的砸成重残。从此,王先生再也没有离开过床上。但他以一名老退伍军人的坚毅性格,始终笑对人生,乐观向上,顽强生活,从不埋怨。
距王先生三公里以外,家住荆溪社区的罗先生,原是邮电系统的一名架线工。二十年前他刚二十出头,因一次工作不慎从高处坠落,造成下肢终身瘫痪,出门困难。时间一长,罗先生不愿意和他人交往,整天与电脑为伴。今年街道为其安排居家助残服务,他心理也出现阻抗。
在街道残联的牵头下,王先生和罗先生成了好朋友。现在,热情开朗的王先生经常给罗先生打电话,希望他尽快战胜自我,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笑对人生,面对未来。王先生说:“我们虽然不能见面,彼此也下不了床,但我们一样需要坚强起来,要尽可能为家庭、政府减少负担。去年残联给我家送来了电视机,我经常收看。现在媒体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虽然躺在床上,但同样有责任、有义务,用我微薄的力量帮助他人,传递正能量。”
(宜城街道残联 陈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