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两周年之际,10月28日,市残联组织开展宜兴市残疾人“无障碍一日行“活动,邀请检察院、纪委、住建局、交通局等单位的督察员与残疾人志愿者深入交通、旅游、医疗三大场景,用轮椅丈量坡道、用盲杖探路标识、沉浸式体验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成果,以亲身体验为我市无障碍环境优化建言献策。
我市无障碍公交车的配置较为贴心,可折叠翻板、带标识的轮椅专属位置(含电子铃、安全带及靠背)、空气悬挂系统的侧跪功能,从上下车到乘车体验均考虑到轮椅使用者的需求,体现了对特殊群体出行的重视。
但轮椅踏板坡度不达标,导致使用者无法独立完成上下车动作,成为影响出行顺畅度的关键梗阻。在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雅达溪山,缓坡设计的无障碍步道串联起景区核心区域,配套的无障碍卫生间设置了扶手与紧急呼叫装置。但也发现了有些路口的台阶与地面高度差超过2公分,“轮椅轮子卡在这里,得有人帮忙抬一把才能上去。”
同样犯难的还有卫生间门宽不够,轮椅较难进入。宜兴国家森林公园森之谷则通过拉长步道、放缓坡度的方式,在尊重自然地貌的基础上初步推进了无障碍通行。体验者也反馈了相关优化建议:一是服务中心未设立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卫生间的门幅较窄,给进出带来不便;二是观光车底座偏高,上下车不够便捷。同时建议新增无障碍观景平台的设计,以提升出行体验。
作为民生服务的重要窗口,宜兴市人民医院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成为本次体验的重点。从地下停车场的无障碍停车位、门诊的低位服务台,到配备齐全的无障碍卫生间,“连电梯里都有盲文按钮,非常贴心”,视障朋友杨先生说道。同时他也提出建议:“希望能在医院入口增设无障碍主动导医机制,进一步提升就医便捷度”。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会虚心听取意见,进一步改善无障碍环境建设,让“贴心”更上一层楼。
整体而言,我市各场所的无障碍建设已迈出扎实步伐,但部分区域标识不够醒目、少数坡道缺乏防滑处理、个别无障碍停车位被占用、无障碍卫生间不规范等问题,仍需针对性整改。市残联工作人员现场记录下每一条意见建议,后续将联合住建、交通、文旅等部门进行梳理汇总,推动问题整改,让无障碍设施真正从“能用”走向“好用”,让特殊群体切实感受到城市发展的温度。
无障碍环境不仅关乎残障群体,也惠及老年人、儿童和临时伤病者。无障碍环境建设应当坚持实用易行、广泛受益的原则,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此次“无障碍一日行”既是对宜兴无障碍建设成果的一次全面检视,更是倾听残疾人群体需求的重要途径。未来,市残联将持续推动无障碍设施从“达标建设”向“品质服务”升级,让每一位残疾人朋友都能安心走出家门、共享城市发展温度。
维文科 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