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忠庆,刚对着镜头清晰地介绍:“扁供春壶的历史文化和独特创意。”屏幕中,陈忠庆数字分身随即自如地介绍起紫砂矿料的收缩比与透气性优势。这一幕发生在AI宜兴短视频获客中心,他使用的正是自己刚“克隆”出的数字代言人。
在闻名遐迩的陶都宜兴,一项前沿的AI技术正为残疾紫砂匠人扫清艺术创作的关键障碍。针对短视频制作中普遍存在的拍摄难、成本高、文案弱三大痛点,数字人技术应运而生,为传统手艺注入数字化活力,开辟了崭新的创作、传播和销售渠道。
对于宜兴的残疾紫砂匠人而言,将指尖的精湛技艺转化为屏幕前的生动讲述,曾面临双重障碍。一方面,面对镜头时的紧张与不善言辞成为普遍难题。“以前一看到摄像机亮红灯,脑子就一片空白,准备好的词也忘光了,手也不知道往哪放。”残疾人紫砂从业者方国琴说出了许多匠人的心声。另一方面,现在传统生意很难做,在蜀山古南街开店,游客很多,但成交率很低。她补充道:“一直想通过线上+线下的营销方式,但是考虑到自身一无技术二缺资金,一直没有勇气做,现在用AI数字人克隆技术,就完全解决了之前的顾虑。”
对于潜心钻研紫砂技艺的匠人来说,如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作品魅力,浓缩成吸引眼球的短视频文案和标题,曾是另一道无形的鸿沟。“我知道泥料好坏、懂明针功夫,但真不知道拍短视频该说啥、怎么写标题才能吸引流量。 ”听力残疾人唐露坦言,“自己写的介绍像产品说明书,发出去根本没人看,很挫败。” 缺乏网感、不了解平台规则、抓不住用户兴趣点,让精准表达和吸引流量成为双重挑战。
现在通过AI技术,匠人无需苦思冥想“爆点”,也无需研究复杂的平台算法。AI提供的优质文案框架,极大地降低了内容创作门槛。他们可以基于AI生成的草稿,结合自身专业理解进行个性化微调,或直接选用效果最优的方案 ,将全部精力回归到最擅长的工艺讲解和作品展示上,让专业知识以最“吸粉”的方式高效传递。
据了解,传统电商内容制作涉及拍摄、剪辑、布景等,单件作品前期投入常超5000元,系列推广成本更高昂。轮椅匠人蔡利平对此深有体会。如今,他利用数字分身技术制作短视频:“数字分身制作和维护的月成本,不到我们过去聘请专业团队拍摄一条优质视频费用的二十分之一。”成本的断崖式下降,使像蔡利平这样的匠人能将宝贵资金重新投入到核心环节——采购更优质的紫砂泥料上。成本结构的优化已使其工作室利润率显著提升。
短视频时代,“表达”与“被看见”是残疾紫砂匠人拥抱新机遇的关键。AI工具以其强大的“知识引擎”和“流量解码”能力,精准破解了他们在内容创作(写什么、怎么写)与流量获取(如何吸引观众)上的核心壁垒。通过对标标杆、洞悉热点、智能生成、蕴含“爆款基因”的文案 ,AI不仅降低了创作门槛,更赋予了匠人用平台“语言”高效沟通的力量。这不仅是技术的赋能,更是社会包容性的体现——让深藏于作坊的精湛技艺得以“破圈”,让残疾匠人的声音被听见、价值被认可。科技的温度,正助力每一位潜心耕耘的残疾手艺人,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稳稳扎根,绽放光彩,共同谱写文化传承与个体发展的新篇章。
(维文科 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