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残疾人联合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宜兴市博爱家园儿童成长中心:用爱心驱散“星星”的孤独
浏览次数:发布时间:2024-03-26

3月21日上午,市博爱家园儿童成长中心的教室内传来孩子们欢快的歌声。在这里,几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正在接受康复训练。当孩子们听到自己的名字并一一应答后,特教老师王欣与他们逐个击掌,夸赞他们成功完成了任务。孤独症儿童常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对于从事特教工作三年多的王欣老师来说,这些孩子们并不特殊,“他们和其他可爱的小朋友一样普通,唯一的不同就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关爱”。

近年来,我市的孤独症儿童逐渐受到更多关注。他们所在的市博爱家园儿童成长中心,是一家专门从事孤独症、智力障碍等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民办非盈利机构,也是宜兴市残疾人联合会定点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市博爱家园儿童成长中心于2012年8月正式启用,从接收第一名孤独症儿童至今,已干预2000余人次。目前,该中心有165名孤独症和心智障碍儿童常年接受康复训练。十余年来,不变的是初心,变化的是在守护星星的孩子们的道路上,有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者。如今,市博爱家园儿童成长中心的专业老师已有40人。

对待孤独症儿童不仅需要耐心和毅力,更需要科学的方法。今年7岁的遥遥(化名)在成长中心已经度过了两年多时光,她如今的言行举止充分展现了两年多康复训练的成效。遥遥妈妈在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后,找到了这里。刚到成长中心时,遥遥最大的问题是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稍有不满就会尖叫,甚至有自虐倾向。“她刚来的时候不喝水、不上厕所,甚至不吃我们这里的饭菜,拒绝与任何外界事物接触。”市博爱家园儿童成长中心执行主任蒋倩影说。成长中心通过为遥遥定制专属课程,采用互动游戏的形式,反复训练她的语言、认知、社交、肢体动作、情绪控制等能力。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两年多的康复训练,遥遥不再情绪无常,而是基本可以自主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在课堂上安静听讲,慢慢地开始接受成长中心的饭菜。“我的孩子变化实在太大了,这让我对她上一年级充满了信心,真的非常感谢这里的老师们。”遥遥妈妈激动地说。在成长中心,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这些孩子的成长是一场坚守与信仰的“精神接力赛”,也是一场由爱心与温暖交织而成的阳光行动。

黄晨雨是市博爱家园儿童成长中心唯一的男老师,2023年3月加入到成长中心这个大家庭中后,他从开始捉摸不透孩子的情绪,到现在能记住每个孩子的喜好。他深知,孩子们的训练过程漫长而艰难,但每天看到孩子们哪怕有一点点进步,都是对他莫大的激励。这一年多来,除了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与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沟通也是黄晨雨和同事们的重要工作内容。“除了倾听他们的困难,我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很多温暖。”黄晨雨说。他记得刚来的时候,有一个胖胖的男孩看到他的第一眼,就拉着他的衣角喊“叔叔、叔叔”,那一刻,他决定留在这里。“每次看到家长第一次听到自己孩子说话时那种喜极而泣的表情,我们也会跟着激动。”黄晨雨说,这种幸福感和成就感或许只有特教老师才能体会。在“星星的孩子”这个浪漫称呼背后,是孤独症儿童言语发育迟缓、人际交往障碍以及行为方式刻板等残酷现实。蒋倩影说:“虽然孤独症的病因至今仍是个谜,但通过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许多孤独症儿童能够正常学习和生活。看着这些孩子逐渐融入社会、步入正轨,是成长中心所有特教老师最大的快乐。”

在奥尔夫音乐课上,孩子们随着欢快的旋律手舞足蹈;在绘本课上,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笔描绘出绚丽多彩的世界;在感统教室内,师生们借助平衡台、独角椅等器材共同开展训练;在操场上,孩子们嬉笑打闹、你追我赶……在这里,孩子们每天都尽情地享受着美好的童年。自去年3月市残联启动蓝星关爱计划以来,许多社会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纷纷涌现,共同守护这群“来自星星的孩子”,为孤独症家庭和孤独症特教从业人员送去关爱。“未来,我们将锲而不舍、用心用情地做好这个特殊群体服务工作,全力推进成长中心‘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加强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特殊教育与康复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新方法,努力提升星星的孩子们的生活质量,帮助更多儿童走向社会,让他们也能拥抱精彩的人生。”蒋倩影说。

市博爱家园儿童成长中心:用爱心驱散“星星”的孤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