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残疾人联合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宜兴紫砂世家的助残情缘
浏览次数:发布时间:2023-12-25

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浙江金华散文家张晓风曾在作品《玉想》中写过:“一只陶皿,是大悲痛大磨难大创痕之余的定慧。那些一度经火的器皿,此刻已凉如古玉,婉似霜花。”她把陶器淬火重生、从泥土到艺术品的过程,形容犹如生命的涅槃,从无形到有形,从冰冷到温润。事实上,中国人爱器物,饱含着欣赏容器经得起火窑的锤炼,方绽放别样光彩的韧性和耐力。这不仅是做器的规矩,也是做人的态度。

在宜兴这座城市生活的紫砂艺人,无论健全人还是残疾人,一生也循着这样的轨迹,烈火试真金,逆境成强者。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单手徒弟”

“大家好!久等了!”一声洪亮的问候,让屋内的嘈杂立时没了声响,一位头戴方形短檐帽的老人,正从外面走进宜兴市的“中国紫砂名人艺术馆”,顾婷悄声告诉旁边的客人,这是我父亲顾绍培。

顾绍培1945年出生于宜兴丁蜀镇,年轻学艺,从紫砂厂的做壶、做花盆开始,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在紫砂成型技能上有扎实基本功,制作技术全面,在60多年的抟泥岁月中,将自己和紫砂完全地结合。他从38岁开始带徒弟,为当地紫砂厂培养了很多人才,曾担任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副总工艺师,后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

顾绍培,1945年出生于宜兴市丁蜀镇一个陶业世家,13岁进入宜兴紫砂陶瓷中学读书学艺,从艺60余年,融会各家流派之长。现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宜兴市残联的牵线下,他收下“单手徒弟”蔡春英(图右)。

顾绍培坐下后,特意把一个戴眼镜的女性叫过来,亲切地跟大家介绍起来:“她叫蔡春英,是我的入室弟子,她很不容易,一只手被绞掉啦。”蔡春英有点不好意思,笑得很腼腆,又偷偷藏了藏自己左边的空袖子。

2008年,蔡春英被当地残联推荐给顾绍培做徒弟,还捎来两把她做的“一手壶”让顾老“看看水平”。老先生听完介绍吃了一惊,“我们是用手来干手艺的,没有手还能干活?”为了打消顾虑,顾老带着老伴去蔡春英那走了一趟,一眼看到她费力却又认真地在打泥片,再一眼看到满屋子捏泥的物件,心里下了决心:这个徒弟我收定了。

1992年,宜兴人蔡春英的左手因一次工伤意外被齐根切下,那时她才20岁。伤愈后,她开了一家小店维持生计。她亲戚中有不少是制壶的行家。一次到亲戚家做客后,她也萌生了学做紫砂壶的想法。要用一只手来制壶,在绝大多数人看来,简直不可想象,但不服输的蔡春英找到宜兴市残联,请求前往爱德培训学校学习紫砂技艺。

经过四五年时间的学习,蔡春英知道靠自己这两下子没法立足这行,又有了拜师的想法,幸得顾绍培垂青。成为顾老正式的徒弟后,顾绍培根据体态帮她选择合适的捏壶姿态,还细心设计了一些捏壶的“花活”,增加她作品的艺术性。蔡春英说,她的很多制壶工具都是老师研究改良后再给她用的。

2010年,蔡春英作为江苏省代表在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现场展示紫砂制壶技艺,制作的“西施壶”被永久收藏;2011年6月,作品《绽放》荣获全国第四届职业技能比赛陶艺组一等奖;她本人还被评为“全国职业技术能手”,尽管对紫砂的理解略有小成,蔡春英仍孜孜以求。“你再用湿一点的泥,像贴葡萄叶这样子弄出来,壶花更生动”“薄的地方要用一点力”“你还要多看看书法和国画”……顾绍培在聊天的间隙,也在抽空指点蔡春英带来的一把新壶,点拨再三后还夸她,“其实已经很好,我就是指点下。”

等到谈燕华再来求教时,顾绍培就对教授残疾人有经验了。谈燕华的腿有残疾,曾是一名坐式排球运动员,和队友拿过北京残奥会的冠军,退役后回到家乡宜兴,想学门手艺,也找到顾绍培。因为谈燕华要照顾家庭,所以就留在顾老的工作室进修。

尽管已过古稀之年,顾绍培仍每天坐在桌前,与壶对视,“双手抵不过岁月的浸染,已经粗粝,容颜也被岁月打败,却仍不弃手中的紫泥,掌心也依旧炙热。”女婿汤杰这样形容自己的岳父和恩师。而他和妻子顾婷也是因为学艺相识相恋,最终走到一起。

顾家夫妻的“无声工作室”

发端于宜南山脉的蠡湖贯穿南北,流经蜀山脚下,一路向北,在看不见的地方拐向东方浩渺的太湖。顾婷从小就听父亲说,紫砂界前辈顾景舟先生就是顺着家门口这条河去了遥远的上海,才真正见识了紫砂文化的广阔天地。

一部紫砂春秋,顾景舟是继往开来者,不管艺术还是人格深深影响了顾绍培的艺术人生,他也把“先做人,再做壶”这样朴素的艺术信念彻底贯彻到家教和授课之中。顾绍培在生活上是慈父,在艺术教养上却是严师,小小年纪的顾婷是从搬运一块四十多斤的紫砂泥做起,才通过了父亲的考验,“顾派艺脉是靠技术来传承的,作为一名紫砂非遗传承人,既要继承父辈精湛的技艺,也要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气息的作品,薪火相传,讲好中国紫砂故事。”顾婷说。

顾婷的曾祖父顾金声出生于清光绪年间,民国初期就从事紫砂业,奶奶、父母都从事紫砂陶的制作,父亲顾绍培曾拟定家规,并用毛笔写后贴在家中墙上,“忠孝”“和善”“勤奋”“勤学”“勤俭”。生在紫砂世家,与这把五色土结缘,顾婷觉得是一种幸运的宿命,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更可贵的是,对紫砂技艺的传承并没有在她身上停止。

顾绍培有三个女儿,顾婷是最小的那个。20世纪90年代,20岁出头的顾婷每天待在父亲的工作室里,埋头制作,并最终成才。她的丈夫汤杰瘦瘦高高,戴副眼镜文质彬彬。他是顾绍培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也是所有学员中制壶最有想法的一个,夫妻俩也是顾绍培的嫡系传人。

2004年,汤杰出了一次车祸,连人带车摔进了道边的沟里,股骨颈粉碎性骨折,尽管前前后后经历了4次手术,右腿的股骨头还是部分坏死,造成肢体四级残疾。但他在病床上就开始重新振作,与顾婷一起将父辈的衣钵接了过来。“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的,这次受伤让我对人生和艺术有了更多的感悟,算是意外之喜。受电影《完美风暴》的启发,我设计了‘乘风破浪壶’。要像风浪中的弄潮儿一样,勇立潮头,乘长风破万里浪。”2015年,这把寓意自强不息的作品在“米兰世博会——中国禅茶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顾绍培的女儿顾婷和女婿汤杰不仅继承着顾绍培的紫砂技艺,还像父辈一样免费招收残疾学徒,带领他们用手艺致富。正如顾婷所说,“生在紫砂世家,与这把五色土结缘,既是一种幸运的宿命,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2007年,顾绍培携女儿顾婷、女婿汤杰共同创办“宜兴市陶园阁紫砂研究所”。夫妻俩从2000年开始无偿带徒,带动乡村振兴,培养学生100多名,还培养了部分听障徒弟。工作室二楼的一边是顾婷和汤杰,另一边坐着听障徒弟,坐在顾婷对面的正是听障徒弟唐露。

1988年出生的唐露天生双耳失聪,2010年顾婷的朋友把她介绍过来,说明了她的情况,刚大学毕业的她对紫砂制作技艺毫无概念,顾婷在她零基础的条件下教她技艺,在教的过程中,刚开始还有点不适应,总是会去和她讲话,但唐露是完全听不见的,在无声的世界里,沟通起来比正常学生难很多。每次讲造型用手写实在不便,因此顾婷也跟她学了点简单的手语,虽然手语不是很专业,但她很聪明一点就通,还不时竖起大拇指表扬她。“我经常用根长木尺子敲打她”,顾婷笑着说:“看见她手上哪里做得不对,长木尺子可以叫她,紧接着又是一番手舞足蹈地比划,然后就好了。”

时间长了,两个人之间的默契已经超越了语言的力量,甚至自创了一套“各自秒懂”的野路子手语,比划的场面常把前来参观的手语老师们给“镇住”,惹得他们半开玩笑地说:“你们是无招胜有招啊!”

汤杰顾婷夫妇逐渐发现,聋人专注于做一件事,可以心无旁骛,同时又勤奋聪巧,一点就通。2018年年底,汤杰的一位朋友又带来一位聋人小伙子,有了教唐露学艺的经验积累,二人信心倍增,立马爽快地答应。只要残疾人有爱紫砂的诚心,夫妻俩就有传授技艺的热心。今年11月,他们又收了肢体残疾的袁露露夫妻俩为徒弟兼员工,不仅传授技艺,而且每月发放5000元底薪工资。

也正是因为与残疾人的朝夕相处,夫妇俩对残疾群体学习紫砂技艺之路有了更清晰的判断。2023年11月8日,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残疾人陶艺家分会成立,汤杰任会长。分会不是一个荣誉组织,而是有更具体的助残措施,不仅请来9位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给学习紫砂的残疾人上课,还在职称申报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残疾人带去获得荣誉和创造收入的机会。

临近傍晚,宜兴的紫砂艺人们开始忙碌起制壶,人间烟火这个词在这里,还要加上千年不灭的“窑火”这个选项。这团火正如紫砂技艺的传承,顾绍培、汤杰、顾婷等人对残疾人的言传身教,传递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三月风》杂志社  白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