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起,市残联积极探索“康复+托养+就业”滚动式康复服务之路,已帮助2000余名残疾人顺利上岗就业。
昨天上午,在周铁镇某光电科技公司,智力残疾人胡军(化名)在工友的指导下,有序整理着仓库货物。两年前,他经市残联推荐入企就职,现已完全适应岗位需求。工友们说,起初确实不大接受,部分女工还拒绝和他一起工作,不过时间久了,憨厚的小胡慢慢融入大家。虽然不爱说话,但只要一夸他干得好,小胡脸上就会堆满灿烂的笑容。那憨憨的笑容,让大家看着很舒服。
胡军是宜兴实施滚动式康复服务的成功案例之一。自2013年起,市残联整合政策和各类社会资源,探索“康复+托养+就业”滚动式康复服务之路,目前已帮助2000余名残疾人顺利上岗就业。11月30日,中国残联在锡举办“十四五”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现场会,“宜兴经验”应邀参会,并作为会议期间唯一专题汇报片,供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理事长等交流学习。
用劳动实现自我价值
“这是他的第一笔工资,虽然只有几百块,但一直夹在这本书里,经常还会翻出来看看。”李明(化名)是一名自闭症患者,在妈妈轻声细语讲述他康复过程时,他一直甜甜地笑着。李明妈妈坦言,作为工薪家庭,过去照顾好他是一种负担。而通过滚动式康复服务,李明不仅能够生活自理,而且每个月能在市博爱家园残疾人托养中心福利车间领取2000元左右工资,车间还为他缴纳了职工保险。
虽然工作比较简单,但是对精神、智力残疾人来说学起来却是很难的事情。福利车间作为一个特殊的工厂,“工人们”最初进厂时,往往会不适应。“我们要先带着玩,用有趣的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车间负责人沈忠余说,“最慢的半年才学会插件。不换工序还好,一旦换工序,还要再重新适应。虽然学得慢,但一旦学会了,他们就非常认真,很多人到了下班时间都不愿意回去。”
“要带着他们通过劳动改变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带着他们要社会的‘施舍’。”市残联理事长任倬说,部分地区托养中心、康复中心变相成为养老院或疗养院,一些残疾人也会“先入为主”,长期挤占康复服务公共资源。宜兴滚动式康复服务概念的提出,秉承的是“进来,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理念。托养中心从最初单一对精神、智力残疾人的托养,转变到康复、教育、培训、就业等全链条融合发展模式,让残疾人在精神上得到认可和满足,通过劳动找到尊严和自信。
每个康复周期开始,托养中心会对入托的每位残疾人做一次全面的评估,并根据智力、性格等情况,开展针对式康复服务,在中心汇智工坊实现辅助性就业。经过一个康复训练周期后,达到康复标准的,由市残联推荐到企业就业,或转介到基层“残疾人之家”、康复站,或在中心福利车间实现就业。在基层“残疾人之家”或康复站发现仍需接受专业化康复训练的对象,还可以“回娘家”再次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形成大小循环相嵌套的滚动式康复服务模式。
经过十年实践,市残联积极探索康复周期,康复绩效得到明显提高:从过去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实现康复一个人、解放一群人、小康一家人。目前,宜兴设立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46个,基层“残疾人之家”安置500多名残疾人从事辅助性就业;汇智工坊常年安置50余名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福利车间常年吸纳20余名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
融合“医康养教”破难题
“我的这张画,画的是我和女儿在一起,那个是我们的小房子。”“画完了,我今天心情好多了。”……日前,在托养中心,工作人员称,这位新来的患者,在团体治疗前心境波动明显,但参与活动后平静了很多。自2021年起,每周五下午,市心理学会心理援助团体志愿者都会准时在托养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疏导。团队技术带领人杨亚明说,心理疏导并非漫无边际的闲聊,而是溯本求源、对症下药,帮助精神、智力残疾人重建自我,重返“大社会”。
托养中心之所以“牵手”心理学会,源于多年前的一件事。“我们这儿一位患者把自己反锁在卫生间两个多小时了,怎么办?”一个炎热的午后,市心理援助公益热线传来了急促的求救:患者患有焦虑症,如果暴力破门,可能进一步激化其病情,出现自残等暴力行为……在危机干预工作者杨亚明的建议下,托养中心选择平常患者最信任的工作人员守候在门口,尝试先让他稳定情绪、尽量不要伤害自己。同时,通知患者家属赶来。当杨亚明来到后,指导家属与患者对话,倾听他的表达,患者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并开始了更多的回应,半个多小时后,他把门打开了。
精神、智力残疾人是“折翼天使”,同样拥有开启精彩人生的梦想。任倬说,近年来,市残联创新理念,携手各界用心为他们插上“逐梦翅膀”。由市级部门、民主党派、爱心企业、志愿团队成立的助残联盟,会定期组织志愿者与残疾人开展结对帮扶,这也打通了“医康养教一体化”深度融合贯通的瓶颈。
在市博爱家园农疗中心基地,白菜、萝卜等蔬菜长得生机勃勃,看着成簇相拥、长势喜人的蔬菜,大伙儿喜上眉梢。考虑到入托精神、智力残疾人多来自农村,除通过器械运动和手工劳作帮助在托学员提升能力外,市残联打造的农疗中心,常年开展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在志愿者的带领下,精神、智力残疾人会在农疗中心基地学习种菜、锄草、养鸡、养鸭……初冬时节,基地也迎来了丰收,大家一起采收,体验劳作乐趣,不时传出欢声笑语。
针对康复服务形式单一,康复医生缺乏等现状,这几年市残联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业助残机构,联合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单位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多元化、专业化、科技化。康复“菜单”从独立完成洗漱、整理床铺等基础性日常活动,逐步向文体活动、社会互动延伸,既培养托养人员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又优化了托养中心的整体环境和生活氛围。社会各界携手为托养人员提供精细化、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康养服务,成功构建起“社会化托养大格局”。
搭建舞台提升融入感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在市残联举办的专题文艺汇演上,100多位演员用歌声、舞蹈展示和传递着快乐和幸福。舞台上,精神残疾女孩王芳(化名),穿着新买的上衣,一展歌喉。虽然咬字不清,但依然赢得阵阵掌声。当志愿者夸她的衣服好看时,她羞涩地笑着说:“这么多人来看我,要穿得体面一点。”
“托养不是‘养’着,而是要通过搭建一系列平台,让他们‘自立’‘自信’,帮助他们的内心真正重返社会。”任倬说,精神、智力残疾人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容易产生社会功能退化,增加其与外界社会的交流机会,可以帮他们逐步克服心理障碍,提升社会融入感、生活幸福感。
近年来,市残联通过组建残疾人合唱团、戏剧社,举办“筑梦自强路 领跑新时代”等文艺汇演,开展“亲近自然,残健同行”等主题活动,有效提升了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的信心和勇气。目前,每年会有1000余名残疾人接受着康复服务和技能培训,走在回归社会的路途中。
“此外,亲人的陪伴鼓励、社会的包容支持也必不可少。”任倬认为,社会应当给予更加宽松、包容的氛围。近年来,市残联成立“绿梅花”志愿服务队,搭建多种形式的宣讲、助残、展示、互动平台,创新推出专题广播节目《共享阳光》等,全方位展示残疾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全社会营造起关心、支持、帮扶残疾人的良好局面。
近五年来,宜兴相关单位、组织共开展助残帮扶项目285个,捐赠钱款及物资折合人民币503.8万元,帮助残疾人8049人次。此外,南京商会宜兴分会捐款20万元,设立“让爱行走”公益项目;远东慈善基金会出资75万元,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雷蒙科技捐赠10万元,设立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项目;58家爱心单位加入“聚爱陶都”助残联盟,推出60余项暖心助残举措,不断为残疾人建起通往健康、融入社会的桥和路。
(宜兴日报社记者 赵 辉 周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