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常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在社会交往、语言发育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就像天上的星星,遥远而孤独地闪烁着光芒。刚刚过去的第16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宣传主题口号是“关爱孤独症儿童,关注与支持孤独症人士的照顾者和专业工作者”。近日,宜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进宜兴市博爱家园儿童成长中心,探访了在这里接受康复治疗的孤独症儿童及相关工作者。
梦幻名字背后诸多困境
随着社会对孤独症关注度的提高,大家对自闭症、孤独症这些字眼并不陌生,但对这类疾病本身的认识仍显不足。“星星的孩子”梦幻名字的背后,患儿家庭面对着诸多困境。很多患儿家长难以接受孩子患有孤独症这个现实,更羞于向外人启齿;他们也对孩子的未来有许多顾虑,比如孩子即便能够正常上学,是否能够有正常的社交、工作等。作为一名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市民吴女士就经常要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孩子出门在外,有时会大声尖叫,甚至动手打身边的孩子。”吴女士说,每当这个时候,身边人就会朝她投来异样的目光,有人还会斥责孩子的行为,可即便如此,她也只能道歉,不想告诉外人孩子患病的事实。
宜兴市博爱家园儿童成长中心是从事孤独症、智力等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一家民办非盈利性机构。作为我市唯一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定点机构,全市各地的孤独症儿童都要集中到这里来进行康复治疗。眼下,常年在成长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孤独症儿童有162名。这些孩子中,根据孤独症的不同程度,大部分全天都在成长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类似于上幼儿园;还有一部分是接受融合教育,即在普通学校和成长中心的时间各占一半;剩下的则是在周末来成长中心“加油”。
早发现早干预至关重要
“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重复刻板的行为是孤独症的主要症状,而社会交往障碍是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市博爱家园儿童成长中心执行主任仇月红介绍,家长越早发现孩子的一些症状,及时带孩子就诊并积极配合治疗,对孤独症患儿就越有利。
今年6岁的豆豆(化名)已在成长中心待了两年,其如今的行为举止能体现出两年来康复治疗的效果。刚到成长中心时,豆豆不仅行为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也很欠缺,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稍有不满就会尖叫,甚至动手打人。经诊断,豆豆患有孤独症。“孤独症儿童不善与人交流,即使有心互动,表现形式也异于常人。”仇月红说,对待孤独症儿童需要耐心和毅力,更需要科学指引。成长中心通过为豆豆量身定制课程,以互动玩耍的形式,反复训练其语言、认知、社交、肢体动作、情绪控制等能力。让人欣喜的是,经过两年的康复治疗,豆豆逐渐不再喜怒无常,而是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在课堂上安静聆听,在想要尖叫时会刻意捂嘴,连旁观者都能明显感受到豆豆超乎常人的努力和付出。
据了解,自市博爱家园儿童成长中心成立以来,已累计康复治疗孤独症儿童近300名,其中有近百名儿童目前就读于常规幼儿园。
护航成长需要多方合力
据介绍,对于孤独症儿童,除了要尽早接受规范专业的治疗外,家庭的参与必不可少。父母要积极学习相关干预知识,根据孩子的症状、缺陷以及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设计玩具种类、物件摆放、游戏类型、学习训练内容和活动顺序,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开展干预训练,最大限度减少孤独症儿童的“自闭”状态。不管将来孩子能否好转,家长都需调整好自身情绪状态、积极乐观生活,父母的自我激励,对孩子充满希望和信心极为重要。
“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孩子的毅力、家长和老师的耐心以及科学的指引方法。”仇月红说,干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起初干预时,孩子可能会出现发脾气、大哭等抗拒心理,此时不能心软放弃。虽然有些患儿状况确实不乐观,但是积极介入干预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关注孤独症儿童,政府也在积极行动。为了鼓励和帮助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治疗,政府给予经济上的支持,6周岁以内的儿童可申请相关补助,接受成长中心的免费康复治疗,6周岁以上的孩子也可享受不同比例的补助。
(宜兴日报社 马溪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