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义菊:身残志坚托起致富梦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战胜贫穷的勇气和毅力!”49岁的罗义菊不止一次这样讲过。同患下肢残疾的她和丈夫,创办了宜兴市义菊蔬果种植养殖基地,靠着勤劳的双手,成功实现了脱贫致富。
罗义菊的老家在贵州黄平县的一个贫困山村,因幼时患小儿麻痹症左腿落下残疾。1992年,经人介绍,她与芳桥街道屺山村的蒋群华结为夫妻。蒋群华人老实,话不多,与她同病相怜,因右腿残疾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两人一瘸一拐走到一起,合力支撑起一个家。
起初,夫妻俩靠种5亩责任田、养几头猪补贴家用,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更为不幸的是,儿子出生后因意外导致智力残疾。家里的遭遇让罗义菊一度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是市残联和芳桥街道办事处及时伸出了援手。“2011年,我想扩大规模种植大棚蔬菜,在多方支持下,先后流转到33亩农田。2012年,还成立了蔬果种植养殖基地。”罗义菊说,基地以她的名字命名,就是要鼓励残疾人通过自强奋斗,过上幸福生活。
一家三口都身患残疾,尽管有丈夫和儿子帮衬,但罗义菊知道,受到人手、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要经营好基地并不容易。好在,来自社会各界的暖意不断涌入:紧缺运行资金,对照相关扶持政策,市残联向基地发放多轮帮扶和激励资金,市农业农村局也下发了基地大棚建设补贴资金;缺乏必要的基地看护房设施、果蔬冷库设施,市残联多方奔波协调,会同市有关部门和芳桥街道办事处逐一帮助解决到位;缺乏大棚果蔬种植管理技术,市残联和芳桥街道办事处的农技人员,不厌其烦地上门指导,赠送生物农药,帮助基地防治病虫害,提升果蔬质量。
方方面面的支持,点燃了罗义菊自强不息、脱贫致富的梦想和勇气。她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为了拓宽销路,往往凌晨4点就起床,骑着电动三轮车,把隔夜整理好的果蔬运到相邻镇区的菜场和城区的菜场出售,晚上则整理收摘的果蔬,天热时还要码齐放进冷库,常常忙到深夜。丈夫和儿子也是争着抢着干活,各尽所能,帮着罗义菊减轻负担。在钢架大棚里,在忙碌的深夜里,在奔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常能听到三人的欢声笑语。经过8年多的辛勤劳作,如今,罗义菊的基地已能产出百合、黄瓜、番茄、莴苣、青菜、豆苗等各色优质果蔬,人均年收入达6万元。
难能可贵的是,罗义菊一家人脱贫致富后,也时刻惦念着市残联等社会各界对她家的帮扶,以实际行动感恩社会。他们积极吸纳周边的残疾人到基地里做零工,用亲身经历,鼓励他们自强自立。今年2月,罗义菊还向市慈善会芳桥街道分会捐出善款5000元,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宜兴日报社 韩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