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片的蔬菜大棚,长长的葡萄架走廊……刚走进位于宜兴市屺亭街道文庄村的市残联“博爱家园”奇奇农疗中心,一股清新的田园气息便扑面而来。在整洁明亮的康复训练室里,各种康复器材摆放整齐,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打扫卫生。自去年10月启用以来,这个占地30亩、全省最大的精神病康复者农疗中心,已成为精神病人及家属心中新的“希望之所”。
爱心奇缘筑起“希望之所”
如何帮助精神病康复者更好地融入社会,最终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市残联致力探索的重要课题。一次偶然的机会,香港新生康复会帮助精神病人康复的系统农疗方式,引起了市残联的注意。2011年,通过与香港新生康复会、爱德基金会合作,市残联开始筹建农疗中心。关注残疾人事业的爱心企业家周顺奇先生得知后,果断投资了500万元。经过一年建设,一个为精神病患者和弱智人士免费提供日托制康复训练的场所——奇奇农疗中心于去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正式投用。同时,中心初步与周铁医院精神科合作,让精神病康复者接受一周一次的免费康复训练。
“田野”上托起新希望
“爸妈你们年纪大了,不要太辛苦,记得多补补身子……”日前,奇奇农疗中心的工作人员拿出精神病康复者的家书复印件,为大家讲述“农疗”给精神病康复者带来的变化。“这位病人在医院住了四年多了,平时不爱说话,这几个月每周都来中心,人明显乐观了,今年她的家人还准备接她回家过年呢。”周铁医院精神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写家书、到田间劳作,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有很大的作用,但医院的环境相对封闭,这些活动很难进行,奇奇农疗中心的成立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目前我们医院已有6名病人在中心接受短期康复训练。在农疗中心,他们跟着义工、志愿者们一起做游戏,到大棚里拔草、种蔬菜,精神状态都有了好转。”
用爱为精神病人撑起“保护伞”
“精神病人的康复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市残联康复科科长戴菊华表示,精神病康复者回归社会后与普通人并无区别,但由于他们心理较为脆弱,亲属和周边的人跟精神病康复者相处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为此,今年奇奇农疗中心在开展以“农疗”为主的各种康复活动的同时,还打算把服务对象扩展到周边乡镇的居家精神病患者及其亲属,除了加强与精神病人沟通交流、对其开展生存技能等培训外,还将成立精神残疾亲友资源中心,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相关培训和支持,使之能与病人和谐相处。同时,中心还将努力为精神病人与社会平等交流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引导全社会为精神病患者撑起爱的“保护伞”。 (宜兴日报社 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