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作家夏正平:用灵魂写作的人
夏正平 ,笔名夏天,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宜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十八岁时受伤致残,20岁开始文学创作,已先后在《散文》、《青春》、《青年文摘》、《西南军事文学》等全国几十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80余万字。并在《香港星岛日报》、《扬子晚报》《太原晚报》、《江南晚报》等报刊开辟作家专栏。《大地丰润》、《清明》、《远去的铁匠》等多篇作品入选中学生阅读课文和北京、南京等地中学生中考试卷。2011年,20万字的文学作品集《大地丰润》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并被列入中宣部农家书屋励志书项目,向全国发行,此书获得了2012年度无锡市最高文学奖《太湖文学奖》。其实,在文学这条小路上,夏正平走得并不轻松,是苦难的人生经历和对命运的不屈抗争,才使他获得了感悟,精神和灵魂得到了修炼和提升。十八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日子,夏正平十八岁的天空却布满了阴霾。为帮家庭分担生活重担,十六岁就外出打工的夏正平在一次事故中从高空坠落,致使下肢残疾,从此只能和拐杖轮椅为伴。坐在黑暗世界里的夏正平拿起了笔,用文字来拓展自己精神和灵魂的高度,可对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残疾人来说,要想在文学这条路上行走,艰难可想而知。文化基础浅薄,就从朋友和亲戚处借来高中到大学的课本一点点自学。一开始写不出文章,就抄写中外文学名著,在读和写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名著中的精髓,吸收作品中的营养。乡村的夜黑黑沉沉,一盏希望之灯却顽强地亮着,与沉沉黑夜进行抗争。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夏正平写了几十万字的作品,尽管一篇没发表,但慢慢地,他的笔底也起了风云。1998年9月,夏正平终于收到了江苏人民出版社让他修改两部中篇小说的通知。由于长时间呕心沥血的写作,夏正平原本病弱的身体更加虚弱了。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要把家里唯一的一只母鸡杀了给儿子滋补身子,可此时,夏正平最需要稿纸,而不是营养。由于长期帮他治病,家里已是一贫如洗,即使帮他买本稿纸,都成了父母沉重的负担。夏正平想让母亲把鸡卖了,帮他买几本稿纸。当他提出这个建议时,他看到娘的眼泪哗地流出来。但母亲没说什么,仍是把鸡杀了炖好给他吃,然后就到镇上的垃圾堆里捡废铁。那天,当夏正平从母亲手里接过她拣垃圾换来的一沓稿纸时,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夺眶而出。就这样,在艰难和困苦中,在社会和家人的支持帮助下,夏正平的作品开始亮相全国各地报刊。
只有懂得美的人才会创造美,只有懂得恩的人才会感恩。知恩感恩,使夏正平的心灵变得丰润,笔下的文字也因此变得更美。夏正平说,他将用一生的深情和纯净的文字,来回报社会、讴歌我们脚下的这片丰饶的土地和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