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怀。宜兴市宜城街道大同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凭着一颗颗诚挚的爱心,倾力为社区近百名残疾人排忧解难,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助残故事,为全体残疾人构筑了一个温馨的“幸福家园”。
对于广大残疾人来说,能在工作岗位上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这是他们共同的美好愿望。大同社区想方设法帮助有能力的残疾人学习一技之长,踏上就业之路。陈军和蔡晓丹是一对聋哑夫妻,居委会了解到他俩会缝纫技术,于是帮助他们开起了一家制衣店。由于夫妻俩认真钻研,做出来的衣服式样新颖,价格实惠,很受顾客欢迎,生意越来越红火。如今,这对小夫妻不仅自己摆脱了贫困,还经常伸出援手帮助身边有困难的残疾人,给他们免费裁制、捐赠新衣服。他俩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及时帮助,现在我们也要为社区帮助更多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小区工作人员和退休老党员还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他们与困难残疾人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定期上门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并积极提供购物、打扫卫生等义务服务。年近九旬的特困户杨兰英,全家共有5位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去年冬天,得知老人家中电饭锅损坏,天井内的雨棚被大雪压倒,社区志愿者立即冒着鹅毛大雪赶来,给老人带来了一个新电饭锅,把雨棚修理一新。和杨兰英结成帮扶对子的老党员储定一,还上街给老人买来了生日蛋糕、羽绒服等物品,给她过了一个开开心心的生日。得知杨兰英大女儿和外孙患病住院,志愿者们还主动捐助1000多元,帮助她度过了难关。这样的助残故事,在社区里不胜枚举。
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让他们学会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是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尽快融入社会的关键之举。除了积极为老年残疾人开展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等外,社区还在市残联的帮助下,建成了该市首家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很多残疾患者在这里经过康复训练,恢复了部分肢体功能。为了提高残疾人的康复积极性,社区还为他们每人每月提供交通补贴。由于原本的经营用房建成了康复室,社区每年减少了1万多元收入,但全体社区工作人员却没有丝毫怨言。居委会主任张俊仙说:“只要能够帮助残疾人早日实现康复,我们付出再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大同社区还积极开展各项助残活动,让所有残疾人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他们组织残疾人参观新农村示范点和城市新景观,让他们感受改革开放30年的重大成就;开展残疾人座谈会和交流表彰大会,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育残疾人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发动社区群众开展献爱心活动,为残疾人送去精神食粮和慰问物品,从而让爱心阳光照耀到社区每个残疾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