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工作动态
第2期
(总第26期)
宜兴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宜 兴 市 残 疾 人 联 合 会 2013.5.23
目 录
【动态简讯】
△宜兴市残联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
△市残联举办“陶乐人生”残疾人陶艺展
△“陶乐人生”宜兴市残疾人陶艺展获奖名单
及馆聘职称人员名单
△宜兴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残疾人士的幸福家园
——宜兴市残疾人托养中心优质服务记事
【残疾人风采】
△用坚定演绎陶艺人生
——“陶乐人生”宜兴市残疾人陶艺展侧记
市残联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
“今天阳光很好,我们就是要让全市残疾人享受更多的阳光!”3月28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中苏在出席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时,深情地说。大会总结了市残联第四届主席团五年来的工作,部署了今后五年工作。无锡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刘翔,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立军,市政协主席邵亚群,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华良,市政府副市长吴青峰、市总工会黄维正等领导在主席台就坐。
会上,王中苏肯定了市残联第四次代表大会以来,五年间残疾人工作取得的成绩。他指出,残疾人是最特殊、最困难的群体,我们要让全市残疾人享受更多的阳光,让他们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保障、精神上有尊严,更好地融入社会。全市上下要全面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努力缩小残疾人与健全人生活水平的差距。要关心关爱,致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消除歧视和偏见,进一步优化残疾人工作的社会环境。要突出重点,推进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各职能部门要切实落实有关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完善覆盖城乡的残疾人生活保障救助机制和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积极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确保残疾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会议明确了今后五年的残疾人工作,市残联将有效实施“六大计划”:实施残疾人社会保障覆盖计划,致力改善残疾人生活水平和质量;实施残疾人康复服务提升计划,致力满足残疾人需求和愿望;实施残疾人就业优先计划,致力体现残疾人自身价值和尊严;实施残疾人潜能培育计划,致力提升残疾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实施残疾人权益维护计划,致力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和利益;实施残疾人工作者能力提升计划,致力促进残疾人事业提高和发展,全力开创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局面。
会议选举产生了市残联第五届主席团委员以及各专门协会主席、副主席,吴青峰当选主席团主席,杭仁育当选为宜兴市残联执行理事会理事长,吴亚琴、戴菊华当选为宜兴市残联执行理事会副理事长,储云南当选为市残联执行理事会兼职副理事长。同时,还推举了出席无锡市残联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市残联举办“陶乐人生”残疾人陶艺展
近年来,我市残疾紫砂艺人逐年增加,已成为紫砂艺苑独特亮丽的风景和不可或缺的力量。此次陶艺展凝聚了37位残疾紫砂艺人殚精竭虑创作出的96件作品,陶博馆邀请了7名陶艺家评委,从做工、创造力、器形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打分,共评出了14个陶艺类和陶刻类一二三等奖作品,并设立佳作奖10名。一二三等奖获得者中的12位被宜兴陶瓷博物馆授予了馆聘职称。开幕式后,还开展了“陶乐人生”宜兴市残疾人陶艺作品大师讲评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顾治培、桑黎兵等5位陶艺家评委对7件获奖作品进行了讲评。下阶段,市残联还将邀请宜兴电视台紫砂频道对获奖残疾紫砂艺人拍摄专题宣传片,邀请陶艺大师为全市残疾紫砂艺人开设专题讲座,提高残疾紫砂艺人的知名度和技能水平。
吴市长强调,全市各级和相关部门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主动承担起扶残助残的职责,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实现残疾人工作又快又好发展。同时,也希望残疾紫砂艺人锐意进取,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为我市陶艺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陶乐人生”宜兴市残疾人陶艺展获奖名单
及馆聘职称人员名单
制壶类:
一等奖: 张 邺 馆聘助理工艺美术师
二等奖: 蔡利平 馆聘工艺美术师
王六初
马志刚 馆聘助理工艺美术师
三等奖: 朱勤伟 馆聘工艺美术师
范培君 馆聘工艺美术师
周小华 馆聘助理工艺美术师
蔡春英
李 婷 馆聘助理工艺美术师
董洪书 馆聘助理工艺美术师
陶刻类:
一等奖: 钱 琦 馆聘助理工艺美术师
二等奖: 马 燕 馆聘工艺美术师
三等奖: 黄 强 馆聘助理工艺美术师
丁学健 馆聘工艺美术员
佳作奖: 杨银苟 邹文伟 葛 知 周敏艳 丁梦娇
刘晓峰 卢立成 王俊杰 唐国忠 蒋云芝
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在第23个全国助残日即将到来之际, 5月13日上午,市残疾人托养中心举行入托启动仪式,托养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无锡市残联朱永彬副理事长,市政府吴青峰副市长,各镇(街道)残疾人工作分管领导,各镇(街道)残联理事长和专干,市残联机关全体工作人员,托养中心全体入托人员出席入托启动仪式。
市残疾人托养中心位于屺亭街道文庄村,是一所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公益性残疾人托养机构,以五层托养护理楼为主体,设有护理间、工技室、医务室、康复训练室等,采用休养型、日间照料型、寄养型三种托养模式,为我市户籍、16到60周岁、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持证贫困残疾人(精神残疾除外)提供生活照料、技能培养、康复养护、精神慰藉、劳动参与等服务。自3月份试运行以来,我市已有33位残疾人得到2个月的悉心照料服务,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有了一定的改善,托养服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作为我市第一家残疾人托养中心,吴市长希望,市残疾人托养中心要不断提高为残服务能力,广泛动员爱心人士和社会志愿者,参与中心的建设与服务,要加大托养中心的服务设施投入,把托养中心办成让残疾人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残疾人生活乐园和精神家园,并为全社会建立、健全残疾人托养机构做好样板和示范带头作用。
残疾人士的幸福家园
——市残疾人托养中心优质服务记事
4月18日,位于屺亭街道文庄村的宜兴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内暖意融融。本月底,首批入住中心的33位残疾人即将结束为期2个月的托养,尽管时间不长,但不少入托人员发出由衷的感叹:“这里就是我们的幸福家园。”
“爱心”铺就未来路
“他们就是我们的亲人。”近2个月的时间里,托养中心工作人员用对待亲人般的爱心,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每一位入托人员。饮食上,时刻注重卫生和营养搭配;心理上,主动和入托人员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康复训练中,为有需要的入托人员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今年23岁的周铁女孩裴燕,因为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曾因放弃训练,只能靠双拐支撑走路。进入托养中心后,康复治疗师根据裴燕的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而每当她想放弃时,中心副主任胡常芬总会鼓励她说:“双拐走路和双腿走路,找的对象都不一样,要是你能自己走路了,我马上给你介绍男朋友。”尽管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但通过近2个月的坚持,裴燕已能扔下双拐一口气走20多步路。
“细心”筑就“梦想城”
为了让入托人员离自己的梦想更近,在平时的交流中,中心工作人员总是细心地发掘入托人员的兴趣爱好,加以鼓励,开展书法绘画、刺绣编织等技能培训,在大家心中筑起了一座“梦想之城”。来自和桥的25岁小伙周涛,因从小患有脑瘫,他走每一步路、每一个动作都显得很不协调。可工作人员却发现,貌不惊人的他竟是位“象棋高手”。于是,除了必要的康复训练,工作人员便经常用象棋和周涛“对话”。尽管入托人员的身体都有缺陷,但很多人都像周涛一样拥有自己的爱好和梦想。“吴道远每天都临摹自己都不认识的字帖,中心还培养她参加跑步训练,想让她参加残疾人跑步比赛;沈水琴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双手有些畸形,却每天利用空余时间绣十字绣。
“真心”融为一家人
虽然相处时间不足2个月,可托养中心真心希望每一位入托人员都能自食其力,过正常生活。为此,工作人员千方百计为他们联系企业,让有劳动能力的人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4月18日上午9点多,托养中心的工技室里,5位入托人员正戴着工作帽,认真叠着保鲜袋,每个人身旁的袋里已有不少劳动成果。胡常芬副主任介绍说,目前工技室的加工产品主要为针线包装和保鲜膜包装,一位托养人员10天就领到了640元工资。“我原来是个皮匠,尽管在家赚钱多,但在这里我不是一个人,有人专门照顾饮食起居,还鼓励我们自食其力,我们处得跟一家人一样。”来自新建镇的肢体残疾人士吴建良开心地说道。 (韩佳 蒋敏)
用坚定演绎陶艺人生
——“陶乐人生”宜兴市残疾人陶艺展侧记
5月19日,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举行的“陶乐人生”宜兴市残疾人陶艺展上,我市众多残疾紫砂艺人展示出了精湛的技艺,成为紫砂艺苑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在这些光环的背后,他们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和艰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坚定信念演绎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困难再多也没有办法多”
在这次陶艺展上,马志刚的微雕《分享》被评为二等奖。马志刚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初中毕业后,他白天开三轮车,晚上自学紫砂微雕创作,经过20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在紫砂微雕捏塑的园地里逐步创造了独特的“马氏风格”。“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马志刚说,尽管出行不太方便,但他平时都会带学生去山上观察植物标本,融身于大自然。耗费5年时间才创作完成的微雕《万众一心》是他从大自然获得的灵感,作品中共捏塑了6666只大小不一的蚂蚁,趴伏在一个长2米、宽75厘米、高56厘米的枯树上,每只蚂蚁只有6毫米左右长,这一作品获得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颁发的《世界纪录证书》和《世界之最证书》。面对创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马志刚说:“困难再多也没有办法多。”
人生变故后的执着
在参加此次陶艺展的众多残疾紫砂艺人中,蔡利平显得尤为特殊。1988年,和丁蜀镇上很多人一样,为了生活,蔡利平开始了紫砂创作之路。然而,2004年的一场车祸,让蔡利平一家陷入了困境。清醒过来的蔡利平,除了眼珠能转动,全身其他部位毫无反应,由于左脑神经受到重创,他的右脸歪斜、右手右腿变形、身体右侧偏瘫。经过不间断的康复训练和妻子的悉心照料,如今的蔡利平尽管右手还有些变形,右腿有些瘸,说话时也有些口齿不清,但长期的坚持和对陶艺的爱好,让他在陶艺事业上再次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在“陶乐人生”宜兴市残疾人陶艺作品大师讲评会上,蔡利平的“丰收”壶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赞赏,并获得了此次陶艺展的二等奖。
张邺的励志陶艺路
“用紫砂成就生命,让艺术照亮人生。”用这句话形容1987年出生的张邺的紫砂之路最恰当不过了。周岁时,张邺因打针导致神经性耳聋,母亲黄丽君心疼儿子,默默放弃了生二胎的想法,全心全意培养张邺成才。2005年张邺电大毕业后,母亲就将他送到爱德培训学校的陶艺班,带他走上了陶艺之路。此后,张邺一个人租住在丁蜀,在无声的世界中默默耕耘,钻研陶艺,并于2012年拜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桑黎兵为师。短短几年间,张邺在2009年“同在蓝天下”宜兴市残疾人艺术节才艺作品展中,获得了陶艺类二等奖;2012年,他创作的“吉祥如意”壶入选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印象中国宜兴陶瓷展”;在此次陶艺展中,他的“福寿”壶更获得了一等奖,成为此次陶艺展中最年轻的获奖者。
(韩佳 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