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工作动态
第3期
宜兴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宜 兴 市 残 疾 人 联 合 会 2009.2.18
目 录
【工作动态】
△我市召开2009年残联工作会议
△全市各界广泛开展走访慰问残疾人活动
△我市近百名残疾人达成用工协议
△ 夏淑君喜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8年残联十件大事
△太华镇八年无残疾人越级上访
△用爱心为残疾人构筑“幸福家园”
——宜城街道大同社区助残纪实
【康复对象的故事】
△身残心无障,心善有人赞
我市召开2009年残联工作会议
1月7日下午,我市2009年残联工作会议在市政府会议中心多功能厅召开。会议由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王卫主持,副市长张听宝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市政府残工委各成员单位负责人、第四届残联主席团委员,各镇(街道)残疾人工作分管领导、残联理事长、专职干事,受表彰的先进代表,市残联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市残联理事长闵曲成所作的《宜兴市残联关于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计划》的报告,《报告》从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康复服务、维权保障、文化生活以及扶残助残情况等5个方面对2008年全市残疾人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2009年工作提出了安排意见。
会议对宜城街道残联等8个先进集体、9个先进个人、6个残疾人创业就业先进单位和10个争创“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先进市”优胜单位进行了表彰。
张听宝副市长代表市政府对2008年的残疾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各级政府、各级残疾人组织、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谢,并对2009年全市残疾人工作提出了要求。张市长要求全市各级残联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一要切实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二要把握工作重点,扎实做好各项残疾人工作;三要加强组织领导,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残疾人工作,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不断推进全市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和谐宜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办公室)
全市各界广泛开展走访慰问残疾人活动
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全市特困残疾人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春节前夕,市、镇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纷纷深入贫困残疾人家庭,为他们送上慰问金和大米、油和棉被等物资,关心他们疾苦、关爱他们生活。据统计,共对全市2462户特困残疾人家庭进行了走访慰问,共计发放慰问金、慰问品116.3万元。 (教育就业科)
我市近百名残疾人达成用工协议
为贯彻落实省“阳光助残就业”活动要求,2月8日,我市2009年首场残疾人就业招聘专场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近百名残疾人与用工单位达成就业用工意向,为促进新一年残疾人就业工作开了一个好头。
此次招聘会由市残联、市劳动保障局等单位共同举办。13家用人单位进场设点提供了127个就业岗位,工种涉及后勤管理、财会、缝纫工、服务员等。招聘会现场,来自各镇(街道)的300多名残疾人人头攒动、心灵雀跃、积极应聘,当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近百名,在当前“宏观震荡、微观吃紧”的经济“寒冬”中,呈现一派扶残助残、促进就业的春意。
除举办招聘会外,2009年,市残联还将积极利用培训基地,认真组织残疾人参加种植养殖、陶艺制作、盲人推拿等技能培训,并再建4个残疾人就业基地。推动和促进残疾人 实现充分就业。 (宣文科)
夏淑君喜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享受2008年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宜兴市紫砂工艺高级技师夏淑君喜获殊荣。
年幼时患小儿麻痹症而导致下肢残疾的夏淑君,自从从事紫砂陶艺制作后,她刻苦钻研技艺,她制作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的各类比赛中获奖。夏淑君不仅艺术成就卓然,而且充满爱心,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她捐赠“巾帼壶”,将拍得的5万元捐给地震灾区。
两年一次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选拔工作对象,是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岗位和在工农业生产一线作出重大贡献和取得突出业绩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2008年,国家又首次把选拔对象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扩大到高技能人才,这对进一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目前,宜兴市共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6人,其中夏淑君也是全市残疾人中的首位。
2008年残联十件大事
1、2008年6月4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喜纳残疾人蔡春英为徒;
2、2008年6月7日,我市残疾女夏淑君卖壶赈灾,该壶是夏淑君历时一年精心制作而成,通过卖壶赈灾来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
3、2008年7月29日,市残联、市广电局、市星辰净水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向400位盲人每人赠送了1台调频收音机,让他们能够在奥运会期间通过广播收听到精彩的比赛内容;
4、2008年8月19日,由市残联组织发动江苏章勇文体用品有限公司等28家民营企业开展了以“奉献爱心、扶残助学”为主题的结对活动,此次受助的28名困难残疾家庭学生均为高中以上品学兼优学生,他们将得到连续3年每人每年3000元的资助费;
5、2008年9月14日,我市选派的运动员谈燕华和队员们共同努力成功卫冕残奥会中国女子坐式排球金牌,谈燕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6、2008年10月9日,市残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宜兴大酒店隆重开幕。会议全面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我市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表彰了2003-2008年度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个人);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残联领导机构;
7、2008年10月9日,市残联制作“共享蓝天创和谐”画册。该画册共分春风送暖、社会关爱、助残服务等10个部分,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真实记录宜兴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反映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关怀;
8、2008年12月,根据宜政办发[2008]184号《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关于对市低保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救助金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我市低保重残人员生活救助金发放工作正式启动;
9、2008年12月3日,我市首家残疾人庇护安养机构--“博爱家园”张渚残疾人安养院全面起动;
10、2008年12月9日,我市创建“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先进市”工作,顺利通过省检查组的检查验收。
太华镇八年无残疾人越级上访
多年来,太华镇残疾人信访工作扎实有效。做到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从2000年至今,连续八年没有越级上访事件,为稳定社会、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太华镇残疾人信访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舆论宣传。利用全国助残日,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电视广播等形式,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提高残疾人的法制观念,动员社会公众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二是政策到位。全镇总人口2.5万,其中各类残疾人1260人,符合低保标准的残疾人100%纳入低保。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普遍予以安置,安置率达到95%以上。对特殊困难的残疾人,采取特殊救助的办法给予帮助。劳动就业、康复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扶残助残政策都落实到位,由于政策到位,残疾人中的一些矛盾和纠纷就会大大减少。三是周到热情。在接待残疾人来访中,做到一把椅子、一杯开水、一句暖心话,让残疾人感到就像到了自己的家。对残疾人提出的问题,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讲清情况,告诉答复的时间和方法,尽量做到让残疾人满意而归。各村残联专职委员基本上坚持每月一次家访,查看实情,了解情况,及时掌握残疾人心中的想法,有针对性地帮助残疾人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太华镇残联)
用爱心为残疾人构筑“幸福家园”
——宜城街道大同社区助残纪实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怀。宜兴市宜城街道大同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凭着一颗颗诚挚的爱心,倾力为社区近百名残疾人排忧解难,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助残故事,为全体残疾人构筑了一个温馨的“幸福家园”。
对于广大残疾人来说,能在工作岗位上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这是他们共同的美好愿望。大同社区想方设法帮助有能力的残疾人学习一技之长,踏上就业之路。陈军和蔡晓丹是一对聋哑夫妻,居委会了解到他俩会缝纫技术,于是帮助他们开起了一家制衣店。由于夫妻俩认真钻研,做出来的衣服式样新颖,价格实惠,很受顾客欢迎,生意越来越红火。如今,这对小夫妻不仅自己摆脱了贫困,还经常伸出援手帮助身边有困难的残疾人,给他们免费裁制、捐赠新衣服。他俩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及时帮助,现在我们也要为社区帮助更多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小区工作人员和退休老党员还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他们与困难残疾人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定期上门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并积极提供购物、打扫卫生等义务服务。年近九旬的特困户杨兰英,全家共有5位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去年冬天,得知老人家中电饭锅损坏,天井内的雨棚被大雪压倒,社区志愿者立即冒着鹅毛大雪赶来,给老人带来了一个新电饭锅,把雨棚修理一新。和杨兰英结成帮扶对子的老党员储定一,还上街给老人买来了生日蛋糕、羽绒服等物品,给她过了一个开开心心的生日。得知杨兰英大女儿和外孙患病住院,志愿者们还主动捐助1000多元,帮助她度过了难关。这样的助残故事,在社区里不胜枚举。
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让他们学会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是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尽快融入社会的关键之举。除了积极为老年残疾人开展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等外,社区还在市残联的帮助下,建成了该市首家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很多残疾患者在这里经过康复训练,恢复了部分肢体功能。为了提高残疾人的康复积极性,社区还为他们每人每月提供交通补贴。由于原本的经营用房建成了康复室,社区每年减少了1万多元收入,但全体社区工作人员却没有丝毫怨言。居委会主任张俊仙说:“只要能够帮助残疾人早日实现康复,我们付出再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大同社区还积极开展各项助残活动,让所有残疾人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他们组织残疾人参观新农村示范点和城市新景观,让他们感受改革开放30年的重大成就;开展残疾人座谈会和交流表彰大会,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育残疾人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发动社区群众开展献爱心活动,为残疾人送去精神食粮和慰问物品,从而让爱心阳光照耀到社区每个残疾人的身上。 (宣文科、宜城街道残联)
康复对象的故事
身残心无障,心善有人赞
杨巷镇文卫路143号102室住着这样一家人:妻子万梅芳,43岁,“二级”四肢肢残;丈夫王金莱,44岁,“三级”左下肢肢残;女儿万玮琳,12岁,聪明伶俐,现在杨巷中心小学上学,每学期都是“三好学生”。在一次走访中,到了万梅芳的家,这是第一次见到他们一家人,没想到这次见面,竟与他们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刚进他们家门时,王金莱拄着拐杖走向我,而万梅芳勉强能站立起来,这情景让我心底有很大触动,没想到居然有这样令人同情的家庭。而更让我心底颤动的,是当我看到万梅芳有臂无手、有腿无脚时,我深深地从心底同情他们,而这也更坚定了我要尽可能帮助他们的决心。
当我说明来意,他们夫妻俩满是感激的神情,他们的生活确实很困难,还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女儿需要抚养,此时政府的帮助真是雪中送炭。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得知:万梅芳只能基本照顾自己,家里的家务基本有王金莱和幼小的女儿料理,家里的担子都有王金莱一人扛着,而他现在从亲戚那借了钱,买了一辆载人的残疾车,勉强能过活。走的时候,王金莱拄着拐杖送了我很长一段路。
此后,我经常隔三差五去他们家,还给他们女儿买些新衣服,学习用品等,经常与他们夫妻交流谈心,鼓励他们全家克服暂时的困难,战胜生理上的残疾,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要对生活充满信心等。
另一方面,我也积极的向政府反映他们家的情况,尽可能的帮助他们。2005年9月,市残联为万梅芳免费安装了假下肢,之后又有多次为她做康复服务,包括心理康复、日常生活技能培训。他们夫妻感激零涕,强烈地感到了各级党委、政府、残联和为他们辛苦奔波的康复员对他们的关心与帮助。
现在的万梅芳跟以前比,完全变了个人,她现在不仅能洗米,洗菜,炒菜,打扫卫生等,而且有时还能打毛衣、做缝纫和手工针线。现在他们一家各有分工,王金莱也能出去多拉几趟,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惦记着家里,工作起来也更有劲了。自从万梅芳装了假肢之后,她也坚持锻炼行走,现在已经能和正常人一样行走了,而且还学会了骑三轮车。每天骑着三轮车到菜市场买菜,还会主动帮助拿不动东西的老年人连人带物一起送回家,镇上很多老人得到过她的帮助,当有人提起没有手的万梅芳,老人们总会说:“她真是一个好人”。
不仅万梅芳是人人称颂的好人,她的丈夫王金莱也是一个好心人。他开车好几次捡到别人的东西,但他并没有居为己有,而是千方百计找到失主。在去年的“三月三”,王金莱捡到一只价值二、三千人民币的手机,他推测是刚刚坐车的新芳人丢的,就找到了我,让我联系,结果不到一小时就找到了失主。
如今,他们一家走出了生活的无望,远离了生活的绝望,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我希望很多像他们一样的家庭,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走向幸福美满的生活。我期待在温馨和谐的社会里,有更多的残疾人走出生理、心理的阴影,快乐地生活。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帮助残疾人的工作中来。 (杨巷镇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