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命运的阴影处,有这样一群追光者一一残疾紫砂艺人用手指塑泥成翼,视障跑者用耳畔风声丈量赛道,无声画家蘸调色盘画出斑斓人生……他们用不完美的身躯诠释着最完整的生命力量。近日,宜兴市融媒体中心《宜兴日报》推出“逆光而行”系列报道,聚焦我市不同领域的“追光者”,聆听“不完美”却无比动人的故事,看他们如何以坚韧为笔、以热爱为墨,在逆光处绘就绚烂的人生图景,致敬所有把阴影踏成阶梯的勇者一一万物皆有裂痕,那正是光照进来的方向。
位于宜兴市爱德培训学校的“美丽工坊”里,紫砂泥的拍打声此起彼伏,范月琴右腿倚着特制高凳,正和围坐一起的姐妹们认真比对壶样。工作台上,几把初成的紫砂壶泛着温润光泽,这些由残疾女性匠心雕琢的作品,即将踏上全国展销之旅。
范月琴1968年出生在丁蜀镇一个紫砂世家,外婆和母亲都是女陶艺者。幼时一场高烧令她右腿永久残疾,求学就业之路荆棘密布。在命运的寒冬里,表兄季益顺赠予的一套紫砂工具,为她在紫砂领域推开了一扇窗。面对冬冷夏热、日坐十余小时的苦差事,刚刚初中毕业的她虽满是疑虑,却还是选择咬牙坚持,成为季益顺的一名小学徒:“我总得有谋生的能力。”无数个深夜,她伴着煤油灯揉捏紫砂泥,锤炼技艺。一个多月后,师徒几人的作品送往宜兴紫砂工艺厂,范月琴制作的2把壶竟在严苛验坯中过关,成为5名学徒中唯一交出合格作品的人,一年后,她的半手工壶合格率已稳定在100%。“紫砂靠手上真功夫,只要肯下苦功,我不比任何人差。”顺利的起步如破晓曙光,坚定了范月琴学好手艺的决心。
在范月琴的工作室里,放满了层层叠叠的证书与奖杯,但只有与她并肩作战的丈夫丁俊宏知道这背后的不易:“范月琴的成绩都是她千锤百炼换来的。”上世纪90年代,刚刚结婚的他们,就遇上宜兴紫砂工艺厂“改制”。原本稳定的供货渠道中断,他们只能和众多陶艺者一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开设工作室。面对激烈的竞争,如何在市场中立足?他们将目光投向花器领域。范月琴凭借扎实的基本功负责壶身制作,艺术感出众的丁俊宏负责贴花装饰,原创花器灵动新颖,一经推出便受到众多紫砂店的青睐。但好胜的范月琴并未满足,她不断钻研,逐渐掌握贴花技巧,能够独立制作精品花器。那时,范月琴的亲友去马来西亚考察,竟在当地看到了范月琴制作的精品花器,花器颇受当地人喜爱。2000年后,她又开始忙着“深造”,不仅先后考取了工艺美术专业的专科及本科学历,还从助理工艺美术师开始,一步步取得了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职称和荣誉,拿到了紫砂技艺证书的“大满贯"。
在范月琴的人生历程中,一个个“没想到”“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感谢那个固执、不肯轻言放弃的自己。”范月琴说。2014年参加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的经历,让她记忆犹新。那是堪称残疾人“奥运会”的重大赛事,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是个中翘楚。2010年,范月琴第一次参加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就荣获亚军,2014年再次参赛时,她志在夺冠。从地方选拔赛到省级初赛,她一路披荆斩棘,顺利进军全国总决赛。总决赛中,她完成作品外形制作后,偶然瞥见邻座作品,才惊觉自己审错了题,可时间已经过去2.5小时,上午赛程只剩下最后半小时。冷汗顿时顺着她的脊梁滑落下来,怎么办?放弃还是重新做?短暂犹豫后,她迅速揉掉作品,重新捶泥,硬是凭借多年扎实的基本功,在半小时内捏出了两个作品的外形。下午的贴花设计是她的强项,但她丝毫不敢懈怠。比赛最后半小时,其他参赛者纷纷提交作品,唯有范月琴仍在一丝不苟地打磨着。最终,她凭借全场唯一尺寸零误差、成对设计的作品,从全国51名优秀陶艺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如愿夺冠。
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陶艺组冠军,全国陶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陶瓷产品设计师项目冠军、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满分、“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残疾人风采展示活动优秀典型,辽宁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全国“美丽追梦人”……当荣誉纷至沓来,范月琴却将目光投向更远处。2015年起,她扎根宜兴市爱德培训学校,手把手教授残疾学员制壶。她带了近50位徒弟,举办过单次300人的讲座课堂,学员臧纪珍等人从零起步,在她的指导下陆续取得初、中级职称,在紫砂泥中重塑人生价值。范月琴用紫砂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也照亮了更多残疾女性的追梦之路。 (宜兴日报社 余婧)